查看原文
其他

“电影干政”:见证一下韩国电影人的力量吧!

2016-12-04 梁坤 北青艺评

11月29日,韩国总统朴槿惠在“亲信干政”事件后发表第三次对国民谈话,在几经道歉难抚民意后提出有条件请辞。这是韩国民主的一次胜利,是司法的独立,媒体的追责,民众的抗议让权力得以有效制约,让“民心不可欺”。而在韩国的电影里,这种对于国家和社会问题的反思与问责,一直都在,从未缺席。

近年来,被盛赞“打了鸡血”的韩国电影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让人惊讶,究其原因逃不开国情与政策。1999年是韩国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电影振兴法》的修订彻底废除“审查制”,转为“分级制”。政府的扶持加之民间的热情,让以市场为主导的韩国电影迎来了全面复兴,大片时代由此开启,我们熟悉的《生死谍变》、《春香传》、《我的野蛮女友》等电影应运而生,同时,民主与自由的氛围也让韩国电影不断追问。就像一杯卡布奇诺,韩国电影纯美的爱情和鲜亮的偶像是取悦人们的那层牛奶泡沫,而对国家与社会的反思则是沉在下面味道杂陈的浓缩咖啡。

对国家机器的问责毫不客气



《检察官外传》


今年新片《检察官外传》的导演李日炯是电影《群盗》的副导演出身,初执导筒,就表现不俗。

“暴力”检察官卞宰旭是个充满正义感但行事张扬、不拘小节的行动派,对待犯罪嫌疑人毫不手软,却因为“施暴致死”的罪名被判15年刑。为了洗清自己的冤情,他借助自己的专业知识在狱中网罗人脉,并联手有九次前科的诈骗犯韩池元,踏上了一条复仇之路。

同为复仇的故事,与《肖申克的救赎》、《亲切的金子》和《告白》相比,《检察官外传》的表现手法要更戏谑一些,但与它的喜剧色彩相对的,则是对国家机器毫不客气的问责,国家监察机关的核心人物沦陷权钱,司法公正与人权保障都将是空谈。影片的悬念是卞宰旭能否平冤昭雪,吸引观众跟随他苦心经营、搜集证据、发掘真相,然而当他历尽艰难登上法庭,扳倒恶势力,回顾全片才发现,卞宰旭命运的改变并不是一个让人可以释然的收尾,他之所以有机会重见天日,在狱中的上下打点才是至关重要的,而这也意味着监狱管理的漏洞,细思恐极。

影片中明显的娱乐元素让电影不至与市场脱节,如“鲜肉”和“腊肉”的角色搭配、韩池元“诈骗”活动的喜剧情节等,都为影片深沉的主题穿上了一件市场化的外衣。有深意又不烧脑可以使此类影片的推广容易一些,毕竟电影意图传播的第一步是赢得观众的观看选择,但是对国家法律公正和人权维护的反思则会让你即使在发笑的时候也如芒在背。

覆灭的王权真的长眠了?



《思悼》


同样包含对国家的政治审视,《思悼》与《检察官外传》相比,故事内核看似简单,真实意图的传达其实要更晦涩一些。

《思悼》是李俊益继《王的男人》10年后再次执导的古装片,如毛笔细细勾勒的画面风格在这里得以延续,镜头干净、不拖泥带水,画面与叙事的适度留白都很像中国画的审美原则,但是唯美画面展开的却是一段历史悲剧。影片以朝鲜王朝历史上的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朝鲜时代英祖时期思悼世子在父王的命令下被关进米柜8天而饿死的故事。

表面来看,影片聚焦一对父子的情感危机,儿子童年时也曾享受父亲的宠爱,但随着父亲过度期待与儿子不思学业的矛盾升级,父子关系破裂。不过这些只是表象,这对父子关系掩盖的其实是君臣之别,真正的矛盾焦点只有一个,那就是王权归属。年迈的老君主与年轻的儿子争夺王权,朝中大臣着眼各自的政治前途,思悼世子最终成为政治斗争可悲的牺牲品。

这部电影斩获第36届韩国青龙电影奖四项大奖,并代表韩国电影角逐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我认为这部电影的底气是它的格局。封建王朝、帝王世家已随历史的尘嚣而去,如今回溯,想说的应该不仅仅是悲剧,而是对历史的反思,并且用历史的镜子观照当下。那些在民主与自由的车轮下覆灭的,是否真的永远长眠了?这是一个值得许多人思考的问题。

《检察官外传》的电影分级定在15岁,而《思悼》的分级是12岁,父与子的故事适合全年龄段,借古喻今的意味则需要慢慢咀嚼。

让“釜林事件”获得重审



《辩护人》


电影《辩护人》于2013年上映后意外大热,成为票房黑马,观看人次超过1000万,迄今仍位居韩国电影票房的前十位。该片取材自真实的历史,以20世纪80年代的釜山为背景,主人公原型是已故前总统卢武铉,影片聚焦他在担任律师时,负责釜林事件辩护的事件,讲述了没有学历、没有背景的税务律师宋宇锡经历的改变其人生的五次公审。与人们印象中律师的形象不同,主人公宋宇锡以小人物的身份出场,只有高中文化,历尽艰辛通过司法考试成为律师,由于以不动产代书业务起家,他的“旁门左道”常被同行讥笑。就是这样一个把金钱看得比自尊重要的人,却为了还一桩良心债,踏上了一条民主辩护的道路。

律师宋宇锡是一个有厚度的角色,影片用寥寥数语就对他的性格举止做了合理的交代:因为生活曾经的困苦,让他在考取律师资格后迫切希望改善全家人的生活条件,在事业的高度和吸金的速度之间,他必须选择后者。这也造成他的形象前后反差巨大,从一个不问“正事”的人变成一桩“政事”的参与者,而这一切都从一碗猪肉汤泡饭开始。宋宇锡靠苦力谋生的时候,常去一位大婶经营的小饭馆,还曾吃完跑单。多年后,他重回饭馆向大婶致谢,然而那个时候,不只是他的生活境遇起了变化,还有更可怕的社会巨变。不久,饭馆大婶的儿子卷入民主化斗争的漩涡,被控为左翼分子遭到逮捕,经受了残酷虐待和不公的指控。原本只想关起门来过小康日子的宋宇锡在情感与苏醒的职业责任感的裹挟下,逐渐变成一位民主斗士。

“在这种市民无法行使自己法律权利的时候,作为法务人员,我更应该走在最前面,这才真正是法务人员的义务。”影片快结束的时候,宋宇锡在抗议人群最前面讲出的这席话令人动容。电影不仅从一名法务工作者的视角去审视国家的民主与法制,对国家与国民关系的追问也掷地有声。当宋宇锡因为民主辩护的问题受审,釜山绝大多数的律师出庭为他义务辩护的场景让影片在拷问历史的同时,也留下一个光明的结尾。

因电影《辩护人》的上映,“釜林事件”再次成为韩国社会话题,案件于2014年进行了复审,33年前曾被定罪的5名被告被法院认定无罪,终于洗刷了多年的冤屈。

政治电影可以改变政治现实



《熔炉》

电影来源于现实,它可以反映或批判现实,但究竟能不能改变现实?电影《辩护人》上映后带来的社会效应给这个疑问增加了一个正面的例证,而在此之前的2011年,同样取材自真实事件的电影《熔炉》早已经抢先一步树立了榜样。

该片以2000年至2004年间发生于韩国光州一所聋哑障碍人学校中的性暴力事件为蓝本,讲述了由于政府不作为、执法机关贪腐、权贵勾结所引发的悲剧,以及学校的教师和人权运动者为揭开黑幕做出的努力。新来的教师姜仁浩发现学校笼罩着一种紧张压抑的气氛,令人窒息。不久,他意外发现学生有被殴打的伤痕,此后又多次目睹教师虐待学生的行径,在人权组织的友真的帮助下,他发现了校园里多发的性暴力事件内幕。披着仁爱外衣的聋哑学校里,多名管理者和老师竟然长年对多名学生实施性暴力,而警察早已被校长买通,报警的学生只会遭到更加残暴的虐待。姜仁浩和人权组织共同努力,将施暴者送上法庭,事件在全国引发强烈反响,但维权的道路却比想象的还要艰难。校长借助在当地的根基和势力,早已布好一张巨大的关系网。学生全民秀的弟弟因不堪暴力,自杀身亡,民秀寄希望于在法庭上讨回公道,不料家中的奶奶为了生计,已经答应了和解条件。绝望中,民秀独自找到施暴的老师,和他同归于尽。而这桩校园性侵案仍得不到公正的审判,罪恶的施暴者逍遥法外。抗议的人群中,姜仁浩曾经的踌躇满志在警察高压水龙头下碎落一地。

“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事情过去一年后,友真写给姜仁浩的这句话曾引发很多观众的共鸣。面对不公,明知抗击会头破血流,是“成熟”地回避还是“稚拙”地迎面而上,这或许是每个人生命中都会遇到的难题。最后的审判前,姜仁浩看着法院大门上刻着的“自由”、“平等”、“正义”,心中还怀有希望,但走进这道大门,一切都反转了。

2011年9月,电影《熔炉》上映后,引发了韩国社会的集体反思,促成了原型案件的重新调查和处理,影片中暴露出的社会福利机构内存在着的侵害残障人人权的问题,也引发了广大国民的关注。2011年10月28日,韩国会通过了《性暴力犯罪处罚特别法部分修订法律案》(又名“熔炉法”)。电影无法像魔咒一样席卷大地,万物重生,但它绝不是现实社会一个虚弱的倒影,电影可以粉饰世道的坑洼,也可以照穿现实的遮羞布,光影声乐间传递的力量不可小觑。

凡人一生印证国家历史



《孝子洞理发师》

2004年的电影《孝子洞理发师》又被意译为《总统理发师》,也是从小人物视角窥见历史。

理发师汉墨在总统府附近的孝子洞经营一家理发店,单纯的汉墨无条件地相信国家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这个在社会底层的市井小民,原本活在距离社会的核心力量最远的地带,却阴差阳错地亲历了总统选票造假、“四·一九”学生运动,目睹了国家政权的更替,又因为向政府举报间谍,机缘巧合下成为了总统的专职理发师,可是在邻居们眼中扬眉吐气的汉墨,却依然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在总统府当差,伴君如伴虎,一言不合就要被收拾,而这份特殊的工作又让他内心升起别样的“责任感”,以至于稀里糊涂地将儿子送进了警察局。结果儿子被当做政治犯羁押、审讯,释放时双腿无法站立,从此汉墨“狗屎运”的生活画上了句号。他最出离愤怒的举动也不过是冲到大街上,用成就了他“事业”的剪刀祸害了自己的头发。

影片涵盖了汉墨的青年到老年,他也见证了国家历史的演进。历史纵然端庄,进入电影的天地则难免荒唐。不论是汉墨推着临产的妻子在枪林弹雨间穿梭被误当做医生,还是儿子的腿疾被“龙”的眼睛医好,戏谑中含有几分暗喻,既是对一个草根顽强生存的敬意,也是对政治压力冒犯国民人权与自由的反思。

漫长的岁月里,韩国人为民主而进行的抗争从未停息,这是他们的坚守,也是执著的信念。形容个人命运与历史洪流的纠缠,我常回避“史诗”这个词,感觉把个人经历誉为“史诗”实在夸张,而被拆解为个体经验的历史部件又往往枝节横生,缺少诗意的顺滑。《孝子洞理发师》更像是一部传奇,通过汉墨的视角对历史展开一段遐想。历史已经烙印,但永远抵挡不住更新鲜的读解。

悬而未决的命案质问司法不公



《杀人回忆》

2003年上映的电影《杀人回忆》是奉俊昊执导的一部犯罪悬疑片,影片取材自20世纪80年代的“华城连环杀人案”,这是韩国三大悬案之一,案件至今未破。一个关于追寻真相的故事,却最终没有正确答案。

一系列针对年轻女性的连环杀人案让原本祥和的小镇乌云笼罩。小镇的朴警察作风粗暴,刑讯逼供,甚至制造伪证,将犯罪嫌疑人屈打成招。刚从汉城来的苏警察则冷静、审慎,几次排除了嫌疑。但是,被害人还是在一个个雨夜被神秘而残忍地杀害了。从上至下的压力和职业责任感让几位警察濒临崩溃,当他们终于抓到一个所有特征都极其符合的嫌疑人,从美国传来的鉴定报告却否定了他们的判断。

凶案不仅夺走了被害人的生命,也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曾被朴警察拷打的一位智障的嫌疑人,在暴力的阴影下夺路而逃,被疾驰的列车夺去性命。从玩世不恭到恪尽职守,朴警察改变了自己却仍然抓不到真凶,在不断地证明与推翻之间,越来越重的无力感使他最终放弃了曾经的职业理想,结果过上了富足安稳的生活。只是当他再次路过凶案现场,迷茫又尖锐的眼神仍然可以刺痛观众的心。

“华城连环杀人案”在韩国司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是相对当时比较原始的刑侦手段,它首次引入了DNA鉴定作为重要证据。二是韩国法律有15年的上诉截止期,由于这个案件的社会影响极大,韩国司法界曾专门提出修改此项法律的动议,最终却不了了之。奉俊昊纯熟的镜头语言道出了片中的政治隐喻,也传达出广大韩国民众的呼声。

电影原本不承担改变社会的功能,但韩国电影对国家和民族的反思推动电影成为改造现实的艺术力量。而观众对这类电影的热烈反响又将鼓励电影作者的创作激情,进入良性循环。

-END-

往期精选

▼直接点击下列链接查看▼


夏梦,以及夏梦的“脑残粉”们


苏东坡的下午茶


Bob Dylan不需要诺贝尔,是诺贝尔需要Bob Dylan


虽说亁隆爷的审美又被围观群嘲了,但“苏作”真的好厉害!


法国女人是怎么征服世界的?


恐惧奇点来临 其实是恐惧人性


法国喜剧德国范儿:情节减到最简 痛苦调到最浓


“网红”小顾:我不是“精神鸦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